這篇文章是我以前念書的時候某次演講的心得,受限於作業的格式僅限於一張A4的大小,所以很多內容當初都被我刪減掉了。我們這個社會雖然在思想上是教導你「認真努力最重要」,但實際上獎勵的卻是最會「走捷徑、耍小聰明」的所謂「聰明人」,所以努力真的重要嗎?我們對一個人的衡量標準是不是有錯誤?這兩個問題我想是這場演講最重要的兩個部分,下面開始的部分,是當初的作業內容,除了加上一些連結外沒有做太大的修改。 現在我實在太累了(現在時間0:34),所以有空的話我再來補充一下 :D。
今天的演講者是擁有高學歷的東籬農園陳孟凱園主,陳博士是一個典型滿足社會期待的人,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、第一志願、第一學府、…,學歷高、功課好,畢業後也到「大家都知道的」大公司上班收入不錯,還額外拿了MBA。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朝著「正確」的方向。可是這樣的人他回到了台灣過了幾年,現在他是一個農園的主人。
陳園長的小孩唸的是不會發給學歷的全人中學,這也引發了同學的疑問「不能獲得學歷的証明不會害怕無法融入社會嗎?」這個問題引發了陳博士「激烈」的演說。我的感想是體制內的學校是用「什麼樣的方式去衡量一個人?」,造成整個社會怎麼樣去衡量一個人,人生而不平等,有人自小家境富裕有人家卻窮得三餐不繼,有人天資聰穎有人卻連自己的名子都說不好。體制內的教育怎麼去衡量一個人,而我們甚至整個社會怎麼樣去衡量一個人?如果有個很努力的弄懂每個公式但是只能考60分的學生,跟一個靠著小聰明考了80分的學生,我們怎麼衡量他?60分的學生也許超越了他的極限、80分的學生也許只花了半小時的用心,而我們竟然會去鼓勵那個投機取巧的學生。
每個人的能力都很有限,縱然是世界頂尖的天才都難以一個人獨自生存!這是大家都知道的,因此我們在乎的不是你考了幾分,我們應該要更在乎的是,你用幾分努力去做好你應該要做好的事情。然而我們卻為立足在不同點的人,設定了相同的標準,這不是很不合理的嗎?此外演講者也提到了一點很有趣的「投機取巧」的行動模式,依照第二段所說的衡量方式,某些有著小聰明的人,依照個某些考試的技巧而獲得高分,也因為獲得了高分而得到好的評價,用著輕鬆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褒獎,他們不會為自己求知識投機取巧的態度而羞愧,反而還會為了自己的小聰明而沾沾自喜。這是非常弔詭而且非正面的社會文化,學習「學習的態度」不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嗎?
跳脫出無法改變的社會文化,我想在這邊繼續提到陳園主說的另一點,思考自己的出路,我認為這是很有趣的議題!搭配上次「做自己好自在」演講者所說的,其實工作剛好是興趣的人很少,工作又是興趣又是自己的長處的就更少了,無法從工作得到快樂因此「資管」相關的工作真的是一個好的出路嗎?而本週的陳園長則指出,要屏除「社會勳章」給我們設下的框框,做自己最好的!
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,我沒有投機取巧的本錢,還記得小時候老師都會把國語課本上的重要詞畫起來,有時候會要你每個詞寫一行當作業,有些同學很聰明,老師都還沒有說要畫哪一個,他們就先畫好了,有時候還會「指正」老師哪個沒有畫到,到現在我都還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同學有「預測」的能力,有一次的課文很長,詞也多,上課的時候畫的很快,聰明的同學好像都可以找到每個詞在哪邊,而我就得左找右找,有時候還得問問鄰居到剛剛畫的究竟在哪裡,也許就是這樣漏寫了幾個詞,結果被老師叫起來訓示了一番,什麼愛偷懶、故意的…都說出來了,雖然,我不是那麼好、那麼聰明、那麼得寵的小朋友,不過我也不至於會投機取巧到「故意」不寫作業。或許是為了彰顯好學生的優點吧,像我這樣的壞學生的人格在那一瞬間就必須被抹滅的一無所有。過了十多年了我還記得這些事情,我就是想知道現在我這個壞學生到底比當初那些好學生,差多少、壞多少?